聯系人:張經理
郵編:461000
電話:13733688876
地址:河南省魏都區許昌市天
寶路與勞動路交叉口西
100米丁莊工業園區
歐洲人為何難舍“馬車情結”
發布時間:2018-07-26 11:19:30 瀏覽次數:2917次
數百年來,在歐洲人心中都有一股難以割舍的“馬車情結”。
即使進入二十一世紀,高檔汽車不斷花樣翻新,但在一些重大節慶場合,講究的歐洲王室成員依舊選擇乘馬車出場。在他們的心中還有這樣的共識:時至今日,馬車依然是身份的象征。
不只是馬拉的車
倘若在世界各地做一項有關馬車的問卷調查:“什么是馬車?”很多人可能會不屑于這個簡單的問題,還會反問一句“不就是馬拉的車么?”然后舉例說,就像“驢車”是驢拉的車、“牛車”是牛拉的車……
若歐洲人聽到這些樸實而又略顯“無厘頭”的回答,怕會驚得目瞪口呆。對生活在歐式風情里的他們來說,“馬車”絕不僅僅是馬拉的車,這一點,單從“馬車”的英文名稱之復雜,便可看出端倪。
一個名叫亞瑟英格拉姆的歐洲人曾經寫過一本《圖解1760年以來的馬車》的書,書中共列舉了325種馬車,每一種馬車均有專門的英文名稱。
“Coupe”即雙座四輪轎式馬車,“Berlin”是指附有馬車夫站臺的四輪雙座篷蓋馬車,“Dogcart”不是狗拉的車,而是一種輕便的雙輪馬車……對生活在非英語文化語境中的人來說,要準確翻譯并理解這325種馬車的名稱幾乎不可能。
令人咋舌的花費
大約在十六世紀時,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們開始使用帶有封閉式車廂的馬車作為交通工具。到十七世紀時,道路平整程度遠不及今天,但馬車經過多次技術改造,行駛得越來越平穩,也越來越安全。
最常見的是四輪馬車,這種馬車通常由2至4匹馬拉動。而一輛馬車配備幾匹馬,取決于馬車的整體重量,如用純金裝飾車廂邊緣會大幅增加車體重量。
事實上,馬車本身算不得“天價”,但相應的花費著實不少。一輛私人馬車要配幾匹好馬,要買飼料喂馬,同時要有專人照料馬,還要常年雇用一名馬車夫、多名馬車侍從。當然了,馬廄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反映英國攝政時期或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會不厭其煩地用各種名詞指代各種款式的馬車了。不同的馬車,關聯著不同的花費、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以及不同的眼光品位,有心的人自然能從中嗅出端倪。
不斷演變的馬車時尚
在歐洲,駕駛馬車有很多規矩,有些國家還專門為此出臺法律。例如,在英國和法國,馬車夫的駕駛座位應該要比車廂高出一截距離;而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西班牙,馬車上并沒有馬車夫的專門座位,馬車夫直接騎在馬上。
1601年,英格蘭還曾經頒布一項法律,禁止男士乘坐馬車出行,理由是那樣太“娘娘腔”了。這條法律后來很快被廢止,乘坐馬車不再被視為有傷男子陽剛氣概,還一度還演繹出一股“馬車上的時尚”。
如今,馬車不再是日常交通工具,它的象征意義已大過了實用性。在重大節慶場合,電視畫面里常能見到歐洲王室成員搭乘馬車,緩緩行駛在宮殿門前的道路上,駕車者挺胸高坐,一派莊重氣象。
除了這類場合,馬車的另一大用途讓普通民眾也有機會“過把癮”:在許多觀光城市,馬車成為招攬游客飽覽城市風光的好工具。